城市更新中的古镇,如何拒绝“千镇一面”?
来源:新民晚报时间:2023-07-11 17:21:16

位于闵行区浦江镇中东部的召稼楼古镇,是上海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孕育了城隍文化、治水文化,至今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以及相互关联的街巷、桥梁和水系。目前,拥有800年历史的召稼楼正进入新一轮改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如何避免“千镇一面”“千篇一律”,在改造更新中真正彰显古镇文化、生态、旅游等特色,是当下传统古镇在城市更新中亟待破解“文旅效应和共赢格局”的难题。闵行区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赶在改造前不仅带队调研了召稼楼古镇,而且实地走访了青浦区朱家角古镇、松江区泗泾古镇,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了古镇现状。深入一线,倾听“真民意”,掌握“真情况”,对症下药,拿出“真对策”。

对此,他介绍道:“召稼楼‘城中村’的改造项目,采用闵行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社会企业合作开发的改造方式,将‘城中村’改造与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紧密结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古镇更新将进一步重塑城市空间、释放发展潜力、改善民生福祉,从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

“审古疲劳”已然出现

在调研中,陶兴炜发现,随着古镇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具有共性的难点堵点问题,也影响制约着古镇持续高质量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游客的感受度。

首先是古镇不古。一是部分建筑没有“修旧如旧”,人为打造痕迹明显,与古镇风格不符;商业步行街、店铺式样、店铺陈设、店铺商品等缺乏古韵意境,与文化内涵联系不大。二是居民需要部分或整体搬迁,但如何防止一些优秀的民间习俗流失,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传承工作,需给予高度重视。如召稼楼古镇随着商户搬迁,农耕文化、老字号年货食集、沪剧文化等的传承发扬面临挑战。

其次是古镇不便。一方面,古镇传统基建对现代生活缺乏免疫力,工农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等产生的污染无法及时代谢排出;另一方面,公共配套不齐全,采光、通风、消防、卫生设备等与现代化生活要求存在一定程度地脱节,无法满足居民现有需求。

调研组了解到,在古镇更新以前,原有自然河道被填埋、侵占,小商贩集聚,乱搭乱建等情况普遍,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虽经政府整治有了一定改善,但治标不治本。当地村民仍普遍希望早日动迁安置,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居住配套“远、少、旧”等现状。陶兴炜说:“如何让当地村民安居,提高他们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是检验古镇更新效果的一项硬指标。”

最后是古镇不特。虽然古镇各有文化底蕴,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因游客喜好导向,再加上风貌保护内涵与品牌开发、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融合不足等因素,古镇项目逐渐趋于同质化,形成不了差异化竞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游客认为小吃美食是古镇吸引因素之一。然而,各家古镇小吃种类大多为粽子、汤包、臭豆腐等品种,同质化倾向明显。在调研游客对古镇特色的看法时,只有7%的人认为古镇特色鲜明,47%的人认为古镇基本都一样,已然出现“审古疲劳”。

以更新重塑古镇“生命力”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受到,古镇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通过深挖本区域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形成多赢格局、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完善营运模式等方面需进一步探索。”陶兴炜介绍道,调研组为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利益共赢。古镇在更新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宜居安居为根本,聚焦房屋综合改造、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完善居住、安全、商业等基本功能,健全完善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要以实现各方互利共生为目标,通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利用古建修缮活化、生态环境整治、古镇空间织补、产业导入运营等手段,提升游客感受体验,提效古镇消费场景,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二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将特色文化转化为文旅发展强劲动能。以更好传承地域文化为支撑,在突出历史古建原貌与多样性,最大程度保留古镇生活方式、业态、风俗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和提升文化品质,注重文化延续,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更好发展文旅品牌为导向,立足古镇特色文化,着力打造文旅新亮点,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养文”的联动效应。

三是坚持更新与运营的独特性为核心竞争力,持续产生吸引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以构建更新特色为关键,通过科学业态规划与政策引导,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迭代特色项目,升级宣传推广,发挥自身优势的溢出带动效应,促进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良好局面。以优化运营机制为突破,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古镇产业项目的投资运营,通过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实现取长补短、错峰发展,提升各个环节文旅资源的市场响应能力,推动文旅要素自主高效流转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