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最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典故了吧?我们只知道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与沿海各国开展海外贸易,他是明朝的有功之人。
【资料图】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郑和原来是一位太监,他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和重视。太监本身就是有生理缺陷的一群人。
他们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和后宫众人,一生都要在深宫之中度过,毫无出路可言。不过从明宣宗时期开始,太监的地位便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自明宣宗起,太监的权力逐渐增大,明朝中最令人瞩目的政治力量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起初,明宣宗身为德高望重的君王,自然能很轻松地驾驭自己手下的太监,所以即使让太监干政,也没有因此显露出什么弊端。
但是太监掌权本就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随着时局变迁,太监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权力,明宣宗死后,明英宗即位,他并不像自己父亲那般英明决断。
明英宗十分宠信太监王振,甚至让太监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主宰者,就此,明朝开启了太监误国的先河。
一、文官在做什么
1、贪污腐败
有人会好奇,太监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那么就没有人能管管吗?那些文人大臣干什么去了?其实提起明朝的文人不得不提明朝对文人的优待。
自朱元璋起,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要求考生按照规定写出行文规范的八股文,这就导致许多真正的有才之人难以应付考试,而考上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
而且明朝的书生不需要交税、劳作,便有很多人受到吸引,抛开了读书治国的本意。这样一来,明朝的文人无论是气节、品行还是智慧都远远不如明朝以前的文人了。
明朝的官员每个月的收入放到今天大概只有1400元人民币,几乎是没什么用的,如果他们想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就只有贪污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员逐渐摸出了门路,从朝廷中贪了不少银子,许多文官争先效仿,明朝的官场风气已经逐渐衰落了。
所以在太监们势力日渐强盛的时候,官员哪有心思管这些?他们在乎的无非就是自己能从朝廷手中偷到多少银子罢了。
2、与太监同流合污
明宣宗时期,太监的地位逐渐坐稳,许多文臣自知无法撼动这些太监的根基,便只好选择与太监合作,共同谋取利益。
比如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年轻时就与太监冯保交好,两个人暗中勾结做了不少里应外合的事。
所以后来张居正才有机会独揽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
如此看来,明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大臣张居正,尚且需要依靠一个小小太监来谋夺权势,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明朝的政治就是如此状况,君主英明,太监便无计可施,文官势力与太监相互制衡,国家发展蒸蒸日上;
若是君主昏庸,太监独大,文官集团就会受到压迫。反之若是文官太过张扬,皇帝也会培养太监势力与文官抗衡。
所以,若是有文官不满皇帝的决策,逼迫皇帝做出大臣们认为对的抉择,皇帝就会搬出太监当救兵,来与群臣对抗,也是维护了自己天为不可冒犯的尊严。
参考文献:《明史》、《明朝那些事儿》
二、太监为何必不可少
1、与文官互相制约
明朝的太监尽管权势滔天,但他们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唐宋末期,人们不再完全地崇尚皇权,而是有了人文主义思想。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废除了丞相,加强皇权,使得百姓不得不接受皇权至上的规则。
但是丞相原本就是替皇帝分忧的,不然每天全国上下那么多的事情,只靠皇帝一人是处理不完的。没有了丞相,便只能将国务交到别人手中,文官为什么不是首选呢?
因为见识过独揽大权的宰相,皇帝怎敢再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文官?否则未来有一日他们大权在握,难保不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所以皇帝就算殚精竭虑也不会再把权力交给这种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人。那么此时,皇帝身边的宫女太监便成了最好的人选。
太监有生理缺陷,只能无条件地依附皇帝,即使把权力分给他们,也不需要担心他们能翻出什么风浪来。所以,太监作为皇权的捍卫者,开始与文官进行对抗。
2、陷入循环
文官一直捍卫着道德和底线,皇帝大权在握,总是想做一些违背底线的事情,所以文官时常要站在皇帝的对立面。这个时候,太监就被拉出来与文官对抗,以满足皇帝自己的需求。
文官没有了庇护,被得脸的太监整治得体无完肤,不少人向太监屈服。其余清流官员见状便打压太监,铲除了一批贪婪谄媚的太监,明朝走上正轨。
而后,但凡皇帝昏庸,太监独大,文官便受到打压,政治斗争又陷入了新的循环,双方始终逃不开斗争的结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