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环节的上市企业队伍正不断扩容。
今年3月底,艾罗能源、首航新能先后获上交所、深交所首发审议过会,古瑞瓦特于港交所更新招股资料并进入上市聆讯程序,三晶股份上交所主板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
此外,爱士惟于去年底启动IPO辅导。算上已经在A股上市的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固德威、禾望电气、上能电气、禾迈股份、昱能科技等,仅在逆变器环节,其奔赴资本市场的数量已超10家。
(资料图片)
作为光伏终端系统的核心部件,逆变器近些年来无论是在资本端还是在经营端,均表现不俗。
一方面,随着光伏赛道的火热,逆变器环节涌现出的上市队伍规模持续壮大,并且在近两年内被资本市场赋予不俗的估值;另一方面,下游装机需求的提升,促使逆变器行业成长动力充足,主流企业经营业绩持续高增长。
但即便如此,供应链材料供给、国际贸易摩擦等风险因素的隐现亦在影响着逆变器环节。与此同时,当光伏并网装机需求带来的红利已经不足以持续支撑逆变器企业的高估值后,它们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这或许是所有逆变器企业所共同面临的考题。
A股逆变器企业群像:估值突出
以4月7日的Wind光伏指数动态市盈率为参考——22.6倍,大部分A股逆变器上市公司当日的市盈率显著高于这一数值。
估值溢价显著着如上能电气,当日动态市盈率高达223倍。而较为普遍的区间在60倍至80倍区间,如昱能科技、阳光电源、禾迈股份、锦浪科技,当日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74.1倍、69.1倍、68.6倍、62.2倍。
需注意的是,这还是经过回调后的表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A股逆变器迎来一段估值蜜月期。两个高点均出现在每年的7、8月份。例如,锦浪科技在2021年7月底和2022年8月中下旬,其动态市盈率分别突破209倍、190倍。这其中,由于业绩的持续增厚,其高估值下市值水涨船高——2022年8月19日至24日,锦浪科技市值突破千亿元,成为A股千亿市值光伏公司中唯一一家仅靠逆变器业务而受到热炒的企业。
彼时,券商机构对于锦浪科技的股价还予以更高期待。在该公司最高股价触及292.12元后,有三家券商机构看好其目标可突破300元,最高价甚至达到391元。
事实上,锦浪科技的估值堪称神奇表现。
参照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4.41亿元、3.98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67%。虽然业绩增速不俗,但相较于千亿市值,其估值显然存在泡沫。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同类A股逆变器企业股价、市值均创下历史新高或阶段性新高:固德威于2022年8月23日盘中股价达到462元,市值突破550亿元;阳光电源同日盘中股价最高为149元,市值回升至2000亿元上方;德业股份虽然历史最高价出现在去年9月底,但在8月23日这天,其盘中股价最高也曾为448元,总市值也跨过千亿门槛。
之所以在这一时间区间,A股逆变器市值暴涨,得益于海外户储需求爆发以及IGBT供给边际改善。
然而,高估值的泡沫最终被戳破。截至2023年4月7日收盘,德业股份、锦浪科技这两家市值曾站上千亿元上方的逆变器公司,最新市值回落至500亿元至600亿元区间;禾迈股份、固德威、昱能科技市值亦相继“腰斩”,最新市值区间为250亿元至370亿元。
不过,与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相比,A股逆变器企业估值仍然突出,这足以见得逆变器概念颇受资本市场热捧。
在此背景之下,逆变器企业成为当前A股新能源IPO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而随着艾罗能源、首航新能首发过会,三晶股份、爱士惟IPO持续推进,国内主流逆变器企业将陆续亮相资本市场。
可高估值红利过后,逆变器企业的后续故事该如何讲述?
密集上市后的下一站:“第二曲线”
由于逆发器环节相对独立于主产业链,因此这一环节的出货主要受终端需求、装机结构以及关键零部件的供给影响。
首先,在需求层面,过去几年,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的爆发,造就了逆变器企业出货规模的高增长。仅以出货为例,2022年我国逆变器出口金额为89.71亿美元,同比增长75.03%。其中,欧洲市场出口金额占比高达56.32%。此外,根据机构预测,由于去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实现大幅增长,全球逆变器整体出货量有望达到250GW。
与此同时,机构对于未来几年逆变器出货预测保持了乐观态度。长江证券在对市场空间进行展望时指出,到2025年,全球逆变器总出货有望超600GW,对应市场空间为317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40%。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装机结构的变化增加了逆变器的价值量。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从装机结构上看,分布式装机新增51.1GW,同比增长74.5%,占比超过58.46%。这是继2021年之后,分布式装机连续两年占比超过集中式电站。
方正证券分析认为,随着光伏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叠加整县政策的推动,分布式项目将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组串逆变器将成为主流。事实的确如此,根据2022年国内招标市场情况显示,组串式逆变器产品占比高达75%。
产品出货结构的改变,使得早期以组串式逆变器为核心的锦浪科技、固德威等企业,享受到了需求驱动的红利,但这离不开整体光伏装机量提升的带动。
同样还需注意的是,在光伏端各类型逆变器中,除了组串式逆变器渗透率不断提升之外,微型逆变器亦成为看点。
在2022年的业绩预报中,主打微型逆变器的昱能科技和禾迈股份,去年的净利润均实现高增长。报告期内,昱能科技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6亿元,同比增长235.97%;禾迈股份则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2亿元,同比增长163.8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微型逆变器目前在国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渗透率远不及国外。但在机构看来,这一类型产品仍将成为具备增长空间,且在全球分布式光伏应用比例不断提升。Wood Mackenzie预测,2025年全球微逆出货将达29.41GW,2021年至2025年对应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8.94%,在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中的占比将达16.4%。
不过,这并非所有逆变器企业押注的增长点。在光储融合的大趋势之下,储能恰恰成为几乎所有逆变器企业共同寻求的“第二曲线”。
首航新能的招股书披露了此次IPO募资用途——拟募资逾35亿元,20亿元将用于“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储能逆变器目前已经成为逆变器企业拓展的核心产品线,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股份、上能电气等企业的产品布局中亦可寻迹。
“新能源发电离不开储能,储能逆变器应运而生,光伏+储能是未来的标配。逆变器的行业空间由于储能的助力而进一步打开,逆发器企业也能匹配更高的估值中枢。”方正证券认为。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逆变器企业的储能业务虽然进入低基数、高成长的通道,但其距离爆发还需时间。长江证券预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储能逆变器出货量有望追上光伏并网逆变器,预计出货约250GW,对应市场空间2170亿元。
关键词: